-
20世纪来自耶稣的讯息
-
新世纪思想最重要经典
-
被西方知识界称为现代版《圣经》
-
训练你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
《奇迹课程》教导我们,所有的经验,甚至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由我们的思想所致;改变我们的思想方式,我们可以改变世界。
笔录:海伦‧舒曼(Helen Schucman)
订购《奇迹课程》中文版>>>
轻松自然地把《奇迹课程》核心理念输入潜意识>>>
成功网会员免费申领潜意识开发指南:《心想事成宝典》
学友俱乐部:http://bbs.8801.net
1965年,哥伦比亚大学医学心理教授海伦‧舒曼(Helen
Schucman)接到内在的讯息(其来源后被确认为耶稣),促请她笔录下来所听到的一切,约莫七年半的光景,在威廉·塞佛(William
Thetford)的协助下,终於完成了这本旷世巨著《奇迹课程》 (A Course in Miracles)。
《奇迹课程》共分三部。第一部「正文」,提出一套崭新的人生理念,第二部「学员练习手册」,旨在潜移默化人的知见与习性,第三部「教师指南」,澄清全书的重要概念。
《奇迹课程》以基督教为表,以佛教为里,却将东西方的传统智慧转化为一套心理治疗教材,为读者编制了三百六十五课的练习,透过宽恕来转化自我,创造奇迹。
《奇迹课程》中文版由若水于1998年翻译出版。
海伦‧舒曼(Helen Schucman)简介
1965
年 10
月,哥伦比亚大学医学心理教授海伦听到声音:「这是阐述奇迹的课程,请你记录下来」。海伦极力抗拒,最後在比尔的鼓励下,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笔录「天音」的历程。
1968 年 10 月完成「正文」。1969 年 5
月至 1971 年 2 月完成「学员练习手册」。1972 年 4 月至 7 月完成「教师指南」。1972
年笔录完成後,这份资料束之高阁,成为他们「不可告人之秘」。
1973 年春天,肯尼斯•霍布尼克 (Kenneth
Wapnick) 阅读了这份资料,随即取消原有的修行计画,与比尔丶海伦一起研究,并与海伦进行文字校订。1974 年校订完毕。
1975 年,社交广阔的茱丽 (Judy
Whitson) 出现,将这份资料以打字照相版复印了 300 册,供不应求。1976
年,茱丽遵循内心的指示,改组原有的「心灵平安基金会」,正式出版《奇迹课程》。海伦与比尔拒绝署名,力斥任何「主导」的角色,决定让此书自行发展。
1977
年,海伦在肯尼斯的鼓励下,继续笔录「心理辅导」及「颂祷」等短篇资料。
1981 年,海伦去世。
《奇迹课程》导师:肯尼斯•霍布尼克(Kenneth Wapnick)
肯尼斯•霍布尼克(Kenneth
Wapnick)是《奇迹课程》发展历史中不得不提的重要老师。
同样有着心理治疗背景的他,不仅在协助海伦编辑《奇迹课程》正式出版(1976年)上有重要的贡献,而且以他清晰的逻辑思维和超强的记忆力,将多维、交响乐式的《奇迹课程》所描述的理论用浅白、线性的思路整理出来,为更多的人深入《奇迹课程》的精髓提供了方便。
为了具体发挥教学功能,肯尼斯与其妻葛丽亚
(Kenneth & Gloria Wapnick) 于一九八三年纽约州成立了「奇迹课程基金会」。在加州南部Temecula
小城设立教学中心,成为研读《奇迹课程》的教学道场。它经年举办各种短期讲习会,学分课程及密集式的研讨会,辅助《奇迹课程》的学员深入了解这一灵修途径。
一九九五年奇迹课程基金会所成立的研究学院,已立案为纽约州立大学所承认的教学机构。
若水简介
若水女士生于中国大陆,长于台湾,定居美国。长年从事教学与翻译著述,致力于结合中国的传统哲学与西方心理学于一炉,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苦闷心灵寻找出路。幸逢《奇迹课程》的启发,在Dr.Kenneth
Wapnick的指导下,开创宽恕心理学,编写梯次性的研习课程,循序渐进地协助读者深入《奇迹课程》的堂奥。若水的主要著作及译著有:《奇迹课程》、《点亮生命的奇迹》、《告别娑婆》等十余种。
《奇迹课程》新译本,乃是根据作者海伦·舒曼博士所委托的「心灵平安基金会」2007年所出版的「全集」,也是原译者若水女士在「教」「学」本课程十年之後再次出发的精心译作。新译文一本忠于经典原文的精确度,更强化了语意的清晰、文句的流畅,使得这部艰涩的经典,吟诵之,琅琅上口,饶富深意。
《奇迹课程》序言
此序写于公元一九七七年,应多方人士要求简介《奇迹课程》而作。最前面有关本书之源起及性质的两部分,乃是出自海伦·舒曼之手;至于内容的部分,则系经由秘传(inner
dictation)而笔录下来的,其过程会在此序言中略作交代。
《奇迹课程》之源起
《奇迹课程》是海伦·舒曼与威廉·赛佛两位教授基于同一共识,仓卒决定联袂合作而成。
他们都任职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内外科医学院的医疗心理学系。其实他们是何许人物,并无关紧要,整个事件的原委,适足以显示出上主内没有不可能的事。
他们原本是灵修的门外汉,彼此间常生龃龉,关系相当紧张,只挂虑事业上的成就及地位。大致来讲,他们算是俗世中人,他们的生活与本课程所倡导的境界简直是南辕北辙。领收此课程内容的海伦曾对自己作过这番描述:
身为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我,在理论上相当保守,在信仰上属于无神论,任职于颇具学术名望的环境中,却因一个事件,引发出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情。
我们系里的主管有一天出人意表地公开表示,他再也受不了我们充满怨忿及挑衅的心态,在结论中,他断言:“这一定另有出路才对!”此时,我彷佛冥冥中受到某种提示,决定帮他探索这个出路。这个课程显然就是那个出路。
虽然他们的动机相当严肃,在联手探索之初,仍经历了极大的困难。可是他们一旦向圣灵献出一“点点的愿心”,这便如本课程一再反复强调的,足以让圣灵发挥大能,完成其旨意,不论何时何地。
海伦在其自述中继续说:
在动手笔录之前那奇妙的三个月中,比尔建议我把当时正经验到的充满象征意味的梦境以及各种奇怪的异像记录下来。虽然那时我对突如其来的经验逐渐习以为常了,但见到自己写下“这是阐释奇迹的课程”这一句话,仍然惊讶万分。这是我初识那神秘声音的肇始。它无声无息,却好似在我心内神速地传述一些东西,我一一把它们记录在速记本上。笔录时并非身不由己,它可以随时打断,稍后再接续下去。我对此虽感到很不自在,却无从罢手不干的念头,它好似我曾几何时答应过要完成的一项特殊任务。它代表了比尔及我之间真正的联袂探索,我确信它的主要意义也不外乎此。我会记下那神秘声音所“说”的,次日念给他听,由他把我的笔录打字成稿。我认为他也负有特殊的任务,若非他的鼓励支持,我是绝对完成不了我的任务的。笔录的过程历经了七年的光景,最先是正文,然后是学员练习手册,最后才是教师指南。我们只在几个小地方做了一些修正,并在正文中插入章节名称,删去早期个人加进去的注脚。除此之外,本课程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本书封面并未列出参与笔录本课程的人名,因为课程本身足以也应该自成一家之言。本书并无意据此而自立门派,它唯一的目的就是为某些人指出一条路来,使他们能够从中寻得自己的内在导师。
关于原版奇迹课程
奇迹课程这本书自称是训练思维的课程,也确是事实。它的主要重点之一就是训练你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它教导我们,所有的经验,甚至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由我们的思想所致;改变我们的思想方式,我们可以改变世界。
奇迹课程,是所谓的通灵著作之一。海伦 舒曼
(Helen Schucman)
写下了这本书,但不认为自己是作者。她听到了一种内在的指示,推动她写下来,尽管有时候她并不同意这种方法,也试图抗拒。
这对海伦说话的声音清楚地说明自己是耶稣,并说明他再度说话,是为了更正世人对他在世时的教导及作为的错误想法。
然而,奇迹课程声明,你没有必要接受耶稣为你的导师。“不接纳耶稣,你还是可以读他的讯息而从中得到好处”。
1965 年时,海伦 56
岁,担任纽约市哥伦比亚长老教会医学中心的心理学教授。她的老板 William Thetford 时年 42 岁,大家称呼他比尔
Bill。海伦是在七年前,即 1958, 被比尔雇用的。
当时,心理系同僚之间互相充满了敌意和竞争,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海伦和比尔当顾问的康乃尔大学的心理系。尽管成员都是心理学家,在教职员会议中,经常可见争吵和对抗的场面。尤其是海伦和比尔之间的关系,更是紧张。
有一天,他们在比尔的公寓碰面,要去参加康乃尔大学的一个会议。两个人都很忧虑害怕这个会议。比尔一反常态,很激动的对海伦说了一番预先准备好的话,并且断言,“应该有另一种方式”
-- 意思是说,另一种方式来处理会议,人际关系,和他们的生活。
他申明,已决定不在会议时生气或攻击人。与其专注于别人的过失而指点出错误,他要着重于人们话题中建设性的一面,去合作而不是去竞争。
出乎比尔意料,海伦竟然完全赞同他的观点,而且愿意参与共同去寻找新的处人之道。
这个事件就是奇迹课程的起点,它包含着完整奇迹课程的缩影。
就是那一刻,当两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结合,这就是奇迹课程所说的 “神圣关系” 的开始。那是一个 “奇迹”,一个
“神圣的刹那”,摒除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而开放接纳 “一个更好的方法”
的瞬间。不管他们知不知道,那是离开恐惧和对爱攻击的扭转点,也因此让圣灵进入他们的心中。
接下来的三个月,海伦经历了一系列的梦境和通灵的经验。有两次,她看到一本厚厚的书,而且觉知到那是 “她的”
书。一个她认定是耶稣的声音,开始与她作精神的对话。
虽然整个过程让她很困扰,她还是问耶稣有关她自己,比尔,和其他人生活上的事,并作了记录。梦境和灵视使她很害怕,作为一个心理医师,使她担心自己的精神状态,她开始告诉比尔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终于,有一天
(1965年十月廿一日),那声音告诉海伦:“这是奇迹课程,请作笔记。”
当她写了差不多一页之后,才理解到这不是短期的事;那声音要求她作长期的许诺。
惊慌之下,她打电话征询比尔的意见。比尔鼓励她循声音所要求,写下笔记;说他明天一早,上班前会与她碰面,去看笔记,一起讨论。
那些笔记深深地打动了比尔的心,他鼓励海伦继续作笔记。他们理解到,那些笔记,后来的奇迹课程这本书,就是他们所要寻找的 “另一个方式”。
就这样开始,往后的七年,他们几乎每天碰面,海伦从她的速记本读所作的笔记,比尔用打字机打出来,然后互相讨论。
海伦从未自认为是奇迹课程的作者。事实上,她经常为她所写的感到困扰,或甚至于不表赞同。对她来说,真正的作者是耶稣。因为她心理上颇受干扰,致使她很少提到耶稣的名字,很长的一段时间,她都只称耶稣为
“那声音”。
当她问那声音:“为什么找到我头上?我又不信教。”
所得到的回答是:“你是最好的选择,而且有一个很简单的理由,那就是你会去做。”
海伦说整个过程更像是听写,而不像一般通灵者的无意识自动书写,这过程需要她的意识配合。好几次,她试着抵制它,有一次甚至超过一个月不去写,但是需要作笔记的压力总是在那儿,抗拒只会让她感到抑郁。有几次,她不写就去睡觉,但无论如何都睡不着,只好起来写。
奇迹课程的几个版本,经历不同人,多次的修改订正,试图:
(1) 删除提及海伦,比尔,和其他人的相关资料;
(2) 重写前面几章,以使文字结构与后面几章一致;
(3) 更正原稿的错字。
经过无数次剪辑修订的结果,遗漏了不少珠玉,很多生活的实例不是被删掉就是被更改。后来的版本变得抽象,难懂,并且与实际日常生活脱了节。
比尔从海伦的速记资料打字出来的稿件,他们称之为
Urtext,意思就是原稿。这个字常被用在乐谱或文学作品的手抄原稿。原版与目前市上售卖的版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差不多有三万字被删除,相当于七十五页。
《奇迹课程》的性质
顾名思义,《奇迹课程》的整个格局设计为一种教学指南。它包括了三部分:长达626页的正文,483页的学员练习手册,以及87页的教师指南。至于阅览的次序及研读方法,全凭学员的特殊需要及个别喜好而定。
本课程的设计是经过缜密思考的,在理论及实践两方面都按部就班加以诠释。它注重实践甚于理论,强调体验甚于神学。它甚至明言:“人间不可能有普世性的神学,然而,普世性的经验不只是可能,而且是必须的。”(教师指南73页)虽然本课程采用基督宗教的术语,所瞩目的却是普遍的灵修课程,它声明自己不过是普世课程中的一种版本而已。
世上的版本多得不胜枚举,形式虽有不同,终将抵达上主那儿的。
“正文”相当理论化,开宗明义地提出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基本概念,为“手册”中的练习奠定基础。若缺了“手册”中的具体操练,“正文”最多只能算是一堆抽象理论,难以达到本课程所预期的扭转思想之效。
“学员练习手册”共有三百六十五课,以一年为期,一天一课。但也无需拘泥于这一进度,有些人也许会在他特别有兴趣的一课多逗留一些时日。这种设定只不过是在提醒读者,一天不要超过一课。练习前的导言提纲挈领地指出“练习手册”的实用性,它所强调的是实践中的体验,并不要求对这灵修目标预作任何承诺。
“学员练习手册”所提到的某些观念,也许会使你感到难以置信,有些甚至令你咋舌不已。这都不要紧。你只须按照书中的指示发挥这些观念,用不着你来判断,你只须加以运用即可。唯有在具体运用中,你才能看出它们的意义,也才能体会出它们的真实不虚。
只须谨记这一点,你不必相信这些观念,你也无需接受它们,甚至无需表示好感,其中某些观念,甚至可能激起你强烈的反感,这丝毫不会影响或减低它们的功效。但是在运用时,千万不要随便剔除“学员练习手册”中的任何观念,
不论你对那些观念有何反映,只是试着加以运用。此外,则别无所求了(学员练习手册1-2页)。
最后,教师指南是以问答方式写成,答复学员们可能提出的问题。它同时也澄清了本课程中的一些术语,根据“正文”的理论架构予以诠释。
本课程从未自许为人类的终极课程,“手册”中的练习也无意让学员觉得自己已经学完了。本书在结束时,将读者交托给个人的内在导师,祂自会权宜施教,继续指导。本课程所涉猎的范围虽说包罗万象,然而,真理是不受任何形式所限的。“学员练习手册”在结尾中很清楚地阐明这一事实:
这个课程只是一个起步,而非结束……此后不再安排特定的功课了,因为无���必要。此后……你只须聆听圣灵……祂会指点你努力的方向,明确地告诉你该怎样去做,如何训练你的心智,以及何时该静静地来到祂前,求祂那万无一失的指引及千古不变的圣言。(学员练习手册482页)。
《奇迹课程》的内容
凡是真实的,不受任何威胁,
凡是不真实的,根本就不存在,
上主的平安即在其中。
这是《奇迹课程》开宗明义之言。它把真实与虚妄,真知与知见作了根本的区分。真知即真理,隶属于圣爱之律或是上主的天律之下。真理是不变的、永恒的、毫不隐诲的。人们可以不承认它的存在,却无法改变它的真相。它适用于上主的一切造化,唯有祂所创造出来的才是真实不虚的。真理超越了时间及过程,无法由学习而得。它没有对立,无始无终,只是如此。
反之,知见的世界属于时间、变化、有始有终的世界。它根据的是诠释解说,而非事实。它属于生死无常的世界,因着人们相信匮乏、失落、分裂及死亡等种种理念,它才得以存在。它是由学习而来的,并非天赐;是凭着个人的知见偏好而做的选择。它的作用变化无常,它的诠释偏曲不实。
于是,在真知与知见的基础上,形成了出两种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对立的思想体系。在真知的领域内,所有思想均存在于上主之内,因为上主和祂的造化共享同一旨意。至于知见的世界,则是由相信对立的理念以及分歧的个别意愿而形成的,不但永远相互倾轧,与上主之间已是冲突迭起。由知见而得的见闻状似真实,因为它只会让知者所愿看见的东西进入他的意识之中,于是幻觉世界便如焉形成了。正因为它的虚幻不实,他随时需要加以自卫。
当你陷入了知见的世界,你便坠入了梦境。若无外援,是难以脱身的,因为所感知的一切都向你证明梦境的真实性。上主早已赐下了最后的答案,唯一的出路。祂一方面彻底了解真相,一方面也深谙人的幻觉而不受其弊,才能完成这一使命。圣灵的目的乃是教导我们如何扭转自己的想法,清除自己的错误,帮助我们由梦境脱身。为了扭转我们的思想,圣灵最得力的教材便是宽恕。然而,本课程既然对世界有它自己的一套界定,它对宽恕的真谛也有自己的界定。
我们眼前的世界,只是反映出我们内在的思想架构而已,也就是那些根深柢固的观念、期待和感受。“投射形成知见”(正文414页),我们是先往内看,决定自己想要见到什么样的世界,然后再把那世界投射在外面,形成外面眼中的事实。是我们自己对眼前事物的诠释,才使得它俨然如真的。如果我们想借知见来为自己的错误(如愤怒、挑衅的心态,以及缺乏爱心的表现)辩解,我们便会看到一个充满邪恶、毁灭、敌意、嫉妒及绝望的世界。我们必须学习宽恕这一切,这不是因为我们的“善良”或“爱心”,而是因为我们所见非真。是我们扭曲的自卫系统曲解了世界,才会看到根本不存在的现象。我们一旦学会认清自己认知上的错误,也就学会超越它们或“宽恕”它们;而在这同时,我们也宽恕了自己,我们的眼光才能够越过扭曲了的自我概念,直视上主在我们内如是所造的真我,亦即自性(Self)。
所谓罪,即是“缺乏爱心”(正文11页)。既然爱才是一切,罪在圣爱的眼中,只是有待修正的的错误而已,
并非必遭天谴的邪恶。我们内在种种不对劲、欲振乏力及有所缺憾之感,乃是基于我们坚信那操作整个幻觉世界得“匮乏原则”。准此观之,我们会设法在他人身上寻找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于是我们会为了得到某些东西而“爱”他人;而那正是梦幻世界所谓的爱,没有任何错误比这个更严重了,因为爱是不能要求任何代价的。
只有心与心之间才有真正的结合,上主所结合的,没有人能够拆散(正文332页)。然而,只有在基督之心的层次上才可能产生真正的合一,而这种合一,实际上从未失落过。“小我”有意借着外在的肯定、外在的资产及外在的“爱”来自抬身价;上主所创造的自性(Self)则一无所求。它永远圆满、安全、充满爱心,亦受人所爱。它深愿分享,而非索取;只知推恩,而非投射。它一无所求,只愿与那意识到彼此之间富有的人结合在一起。
世俗中的特殊关系常是自私、幼稚、自我中心,而且颇具破坏性的。尽管如此,只要交托给圣灵,这些关系便能转变为世上最神圣的东西,也就是为人指出回归天国之路的奇迹。俗事常利用这些特殊关系作为排除异己及自立门户的最后绝招,圣灵却能够将它们转化为学习宽恕及由梦境觉醒的最佳教材。每一个关系都成了救治知见和修正错误的机会,每一个关系也都是透过宽恕别人而宽恕自己的另一个机会,每一个关系同时也都成了接受圣灵邀请以及忆起上主的一大良机。
知见是属于身体的机能,因此它的觉察能力有限。知见必须透过身体的眼睛来看,透过身体的耳朵来听,
它只能激发出身体内有限的反应。乍看之下,身体好像是自发自主的,其实它只能按照心灵的意向而反应。如果心灵想借用身体发出任何攻击型的行动,它便沦为疾病、衰老及腐化的牺牲品;如果心灵转而以圣灵的目标为目标,身体便成了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管道
。只要有它存在的必要,它便百害不侵;当它不再为人所需时,它便安然长眠。身体本身是中性的,犹如知见世界中的一切。
它究竟是为小我或圣灵效命,全凭心灵的意愿。
与肉眼之见相对的,便是基督的慧见。它代表的是力量,而非软弱,是合一而非分裂,是爱而非恐惧。
与身耳之闻相对的,则是为上主发言的神圣之音,即居住在我们每一个人内的圣灵。只因代表那渺小且分裂的那部分自我的小我哓哓不已,才使得圣灵的声音显得如此遥不可闻。实际的情况应该倒过来讲才对:圣灵发言时一向是准确无误,且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凡是不与身体认同的人,一定听得见祂那充满解脱及希望的佳音。他必会欣然接受基督的慧见,以取代自己的卑微形象。
基督的慧见是圣灵的恩赐,是上主为了取代分裂的幻觉以及相信罪、罪恶感和死亡的理念所赐下的另一种可能性。这一个慧见足以修正所有知见上的错误,使外表看来相对立的世界重归于好。它的慈光有另一角度彰显了万物的真相,反映出真知的思想体系,使得回归上主不只可能,而且是必然的。
过去我们视为此人所加以于彼人的不义之举,如今已懂得,那只是对方求助及合一的呼吁。罪、疾病和攻击也被视为妄见呼求温柔及爱心的药方。如此一来,求成了我们的需求,因为他们既与我们一切同赴上主之道,没有我们,他们也许会迷途;没有他们,
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路。
在天国中,没有宽恕这一回事,因为那儿根本无此需要。但在这世界中,宽恕是修正我们一切错误的必要过程。
唯有先施与宽恕,我们才可能拥有宽恕,因为它所反映出“施予与接受不二”的天国之侓。天国是上主为其神圣儿女所创造的本来境界,那是他们的永恒实相,纵使遭人遗忘,亦不曾改变分毫。
我们必须谨记宽恕之道,唯有宽恕能扭转俗世的观点。受到宽恕的世界成了上天之门,因为借着它的怜悯,我们终于能够宽恕自己。不定任何人的罪,自己也由此而得到了解脱。在弟兄身上承认基督的临在,我们也会在自己身上体认出祂的临在。忘却所有的妄见,不再受过去所羁绊,如此,我们必会忆起上主来。超乎此,便非学习可达之境,
但只要我们准备妥当,上主自会踏出最后的一步,引领我们回归于祂。
《奇迹课程》导言
这是阐释奇迹的课程。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只有投入时间的多少是随意的。随自己的意愿并不表示你可以自订课程。它只表示在某段时间内你可以选择自己所要学的。本课程的宗旨并非教你爱的真谛,因为那是无法传授的。它旨在清除所有防碍你体验到爱的障碍;爱是你与生俱来的禀赋。与爱相对的是恐惧,但凡是涵容一切者是不可能有对立的。
因此,本课程可以提纲掣领地归纳为下面这几句话:
凡是真实的,不受任何威胁,
凡是不真实的,根本就不存在。
上主的平安即在其中。
(编辑:success001.com)
收藏到:
相关链接
|